熱門話題
謠言始於3C?不怕假新聞,就怕你很好騙!
文/林雅卿 圖/編輯室
你容易被「帶風向」嗎?生活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社會,被3C產品圍繞,電視、手機、網路……無時無刻向我們傳播許多訊息、新聞,但是你確定這些消息都是真的嗎?是八卦還是真相,學學「識假7招」,別再謠言、實話傻傻分不清!
就從「據說」是伏爾泰名言的這句話──「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,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。」開始談起所謂的假消息吧,這句名言現在常見被用來捍衛言論自由,不過首先要釐清,言論自由並不代有亂說話的權利,故意造假帶來危害,甚至有可能會有法律上的責任,不可輕忽。
有趣的是這句話其實並非出自伏爾泰之口,而是來自英國作家伊夫林‧比阿特麗斯‧霍爾出版的傳記《伏爾泰的朋友們》。
這個被誤會的例子雖說是無傷大雅,還可視為軼聞一則,但是其他假消息或許就不容這麼一笑置之了,在現代科技的推波助瀾下,許多不實資訊可能不懷好意,若是閱聽者不加辨別、節制,後果恐不堪設想。我們政府目前十分正視這一問題,為防範假消息流竄,避免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,正努力擬定各項策略,以防止假消息造成危害。
假消息不可取,除了有政府帶頭防止外,身為普遍閱聽者的我們,又要如何判別這些資訊,讓自己免於踏入受騙的地雷區?
假訊息惡假害 影響不可小覷
什麼叫假消息呢?參考教育部官網,清楚定義「將網路謠言視為『在網路上公開集體傳播,隱含個人主觀價值判斷並與其切身相關,且以取信他人為目的之未經正式證實訊息』。無論謠言是否具有正面或負面的效應,仍是未經查證的訊息,也更顯現了謠言危險的潛在影響力。」
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也提出,「行為人將自己或他人揑造、扭曲、纂改或虛構全部或部分可證明為不實的訊息(包括資訊、消息、資料、數據、廣告、報導、民調、事件等各種媒介形式或內容)。故意甚至是惡意地藉由媒體、網路或以其他使公眾得知之方法,以口語、文字或影音的形式傳播或散布於眾,引人陷入錯誤,甚至因而造成公眾或損害個人,即具有法律問責的必要性。」
簡單來說,不肖媒體為了吸引讀者目光,會以聳動標題來讓人點擊閱讀,俗稱騙點擊率、標題殺人;或是故意散布不實消息帶領輿論風向,好達到其政治、商業上的利益,嚴重的話將造成社會對立、民心不安。
假新聞7大特徵
假資訊並非無跡可尋,根據非營利組織First Draft News研究中心主任 Claire Wardle的研究,對假新聞做出以下7種分類:
1.諷刺性或模仿性內容:設計對白諷刺或消遣名人,無惡意但可能誤導讀者信以為是真實內容。
2.虛假連接:目的是吸引閱聽者觀看,使用聳動甚至失真的文字當標題,標題與內文不相干。
3.誤導性內容:內容真實,可是詮釋者扭曲原意,或是誤用報導對象資料,讓閱聽者產生誤會。
4.虛假上下文:真實事件被張冠李戴,放在錯誤情境。
5.冒名頂替的內容:偽裝成媒體或公眾人物,讓人以為消息有根據而相信。
6.操縱內容:真實事件但被惡意操弄,誇大事件挑起事端。
7.捏造的內容:捏造出子虛烏有的事件,完全不是事實。
識假7招判斷是否眼見為實
面對媒體、網路上假資訊猖獗的問題,許多知名網路平臺也都提出應對方案,例如Google發表《Google如何打擊不實資訊》白皮書,並提供繁體中文版;LINE推出「LINE訊息查證」平臺;Facebook官方也提出10個方法教導用戶如何辨識假新聞;簡單來說,閱聽者可以從一則資訊中的Who、When、Where、What來判別,透過簡單識假7招,成功剝掉假新聞的皮。
第1招:這家媒體你聽過嗎?
品牌信譽建立不易,通常越有知名度的媒體,對於資訊真實性的把關會嚴謹得多,可信度相對來說也能提高不少。
第2招:媒體的大老闆或執行者是哪位?
新興媒體眾多,閱讀一則新聞時可先注意該網站的負責人的身分背景,這訊息通常會刊登在「關於我們」的資訊中,可以藉此評估該則新聞的立場及正確性。
第3招:新聞出自誰筆下?
作者是否標示自己的姓名?一則新聞若是署名,寫的新聞角度客不客觀、公不公正便可受到公評,亦能有管道聯繫,要是躲在化名之後大放厥詞,其言論想讓人信服也比較困難。
第4招:新聞內容從哪裡來?
可受信賴的作者通常會說明該則新聞的消息來源,要是滿篇的「據了解」、「根據某位人士轉述」,閱聽者就應抱持懷疑的態度。
此外,一個新聞事件會有多家媒體報導,可以對照其他報導是否出入太大。
第5招:何時發生的新聞?
第6招:何地發生的新聞?
許多假新聞都會利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混淆視聽,這時便要借助第5跟第6招,破解關鍵通常在圖片,有心人會將圖片搭配錯誤或是惡意造假的敘述脈絡,以營造出醜聞。閱聽者可以利用網站平臺的圖片搜尋功能,找出圖片原始出處與原始背景、發生地點,輕鬆地揭破造假手法。
第7招:假新聞糾錯專業戶怎麼說?
現在網路上有許多專業人士揭露假新聞,可以多加運用他們提供的除錯訊息來判別該則新聞的可靠度。
這幾招都是基本的辨認原則,在看待一則新聞時,閱聽者不應太快相信其傳達的資訊,有些人可能只看標題、圖片,下一個動作就按下分享鍵了,如何對資訊進行反思,將是這個時代的人們都該培養的媒體素養與媒體識讀的能力。
BOX
Facebook辨識假新聞10個方法
1.對標題持懷疑態度:注意標題裡是否有過於誇張的成分。
2.仔細檢視網址:將網站和可信來源的網站進行對比。
3.確認新聞來源:確認新聞是否由可信賴的新聞機構或記者撰寫。
4.留意排版:注意是否有詞語的拼寫錯誤和怪異的排版。
5.留意圖片:可以利用搜尋引擎尋找確認圖片的來源。
6.檢查日期:假新聞可能有不具意義的時間訊息或日期被更改。
7.尋找資料來源:檢查作者使用的資料來源是否確實。
8.尋找相關新聞:一個新聞事件通常有多則相關報導,可進行對照。
9.判斷新聞是否是個笑話:依新聞細節和文風判斷是否為了開玩笑而寫。
10.只分享自己相信的訊息:沒有確認新聞的真實性之前,不在網路上分享。
全民抵制假新聞 從小做起
近年來關於假新聞的議題並非臺灣獨有,世界各國都飽受困擾,比如說因為新冠肺炎引起疫情,竟讓全球各地民眾都瘋搶起衛生紙,此亂象可能源自於有心人士故意放消息以謀求私利,或是民眾誤以為口罩短缺會引響到衛生紙的製造,但弄假成真後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,引起民眾恐慌焦慮,更甚是仇視、對立心理,付出的社會成本不小。
對於管制假新聞,國外各國做法多是要求網路平臺自律,僅少數採立法管制假新聞,以試圖保護言論自由,避免引起寒蟬效應。目前歐美數國的推特、臉書、YouTube等社群平臺皆採取自律措施,並與第三方事實查核組織合作,透過軟體、機器人或人工審查找出假新聞,而除了刪除明顯違法的假訊息外,也利用相關文章及演算法,避免有爭議的新聞搜尋排名靠前。
臺灣政府也積極作為,訂定了四項策略:識假、破假、抑假、懲假,第一「識假」,提升民眾辨別假訊息的判斷能力。第二「破假」,釐清並查核假訊息,提升澄清事實的效率和推廣第三方查核機制。第三「抑假」,抑制假訊息的散播,平臺自律移除假消息及阻止訊息擴散。第四「懲假」,透過法律追究責任,並給與公正獨立的司法審查。
當然,抵制假新聞人人有責,除了媒體、平臺自律,民眾若都能練就面對假新聞波瀾不興的功夫,假新聞也掀不起什麼腥風血雨。這能力需從小培養,屬於媒體識讀教育的基礎工程,教育部已成立媒體識讀的推動委員會,終身教育事業也共同加入,讓閱聽者擁有對假新聞的「免疫力」,提升全民抗「假」能力。